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百科
此前在2月9日,
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組委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
“根據目前核算,北京冬奧會將實現全部碳中和目標?!?
多種低碳措施上線,“綠色辦奧”史無前例
“北京冬奧的綠色低碳格外好?!蓖踅鹉显诎l布會上說,這屆冬奧會充分改造利用鳥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奧運場館,新增場地從設計源頭減少對環境影響,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碳排放趨近于零。冬奧會全部場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冬奧會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占全部賽時保障車輛的84.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
開幕式上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是綠色奧運的新起點。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圓滿兌現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北京冬奧會溫室氣體核算時間范圍為2016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分為賽前籌備、賽時運行和賽后拆除3個階段。除北京冬奧會籌辦和運行過程、場館和交通基礎設施外,觀眾產生的碳排放均納入計算范圍。
根據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報告(賽前)》(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預估計算,北京冬奧會2016-2022年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總量為16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前三為觀眾,占排放總量的49.6%;場館建設改造占21.4%;交通基礎設施新建占6.2%。
2021年,根據北京冬奧會賽事籌備動態及場館建設實際活動水平數據,北京冬奧組委對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量進行了修訂。修訂后,預計2016-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02.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北京冬奧會是如何實現碳中和的?
《報告》顯示,北京冬奧會的低碳管理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碳減排,一個是碳抵消。北京冬奧組委在2019年所公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了北京冬奧會從低碳場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和北京冬奧組委在行動方面提出了18項碳減排措施。通過冬奧組委低碳辦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場館等措施,最大限度進行碳減排。對無法避免及無法減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保障北京冬奧會“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場等奧運場館改造工程產生的碳排放相比重新建設場館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館、五棵松冰球訓練館4個冰上場館5塊冰面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可大幅降低制冷系統功率,節約能源,實現更高質量的冰面。
冬奧會比賽期間天氣寒冷,場館之間,接駁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穿梭巴士,超過八成是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此外,北京冬奧會全部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并且部分場館已提前在建設期就實現了100%“綠”電供應。自2019年至2021年6月30日, 21個北京冬奧會場館(含北京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提前實現常規能源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電力滿足,綠電交易結算電量約1.6億千瓦時。
作為北京冬奧官方合作伙伴,國家電網、三峽集團等企業也以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的形式,分別向北京冬奧組委贊助2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抵消量。
除此之外,本屆冬奧會還采用了人工造林等林業碳匯、引導社會大眾的碳普惠制等方式對排放的碳進行抵消。《報告》顯示從申辦北京冬奧會開始,造林項目就被確定為碳抵消的主要措施。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張家口市5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的碳匯量、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北京市71萬畝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的碳匯量,均已核算并無償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預估碳抵消量分別為5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5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20年7月2日,北京冬奧組委正式發布并上線“低碳冬奧”微信小程序,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記錄用戶在日程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軌跡,減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有110324用戶參與。
《自然》雜志撰文指出,“北京冬奧會所采取的減排措施大大超過往屆冬奧會,盡管此次冬奧會減少的碳排放只是中國總碳排放的滄海一粟,但它證明了在更廣范圍活動中實現碳中和是可行的”。